今日要闻 更多>

【李斌讲紫砂壶】紫 砂 壶 的 鉴 赏 与 鉴 定(一)

发布时间:2019-06-17 来源:北京国博文物鉴定中心 浏览次数:2102次

——作者:李斌(北京国博文物鉴定中心鉴定专家)

 

一、紫     展:

    1976年,宜兴丁蜀镇羊角山发现紫砂古窑址,出土了大量紫砂茶具残片,经专家考证基本上明确其年代为北宋中期,这一发现证明了宜兴紫砂器的制作已有近一千年的历史。北宋大文豪、诗人苏东坡所留下的诗句,在他的《游惠山诗》之三中有这样的描述:敲火发山泉,烹茶避林樾。明窗倾紫盏,色味两奇绝。诗句中的紫盏就应该是当时烹茶用的器皿。

    宜兴地处江苏省境内,长江下游的太湖之滨,古代又称为阳羡义兴,蕴含着丰富的陶土矿藏,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已经开始在此烧制原始粗陶 。工艺虽然与紫砂器皿还有很大的区别,但其烧制工艺的成熟为紫砂器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创造了条件。到了唐代陶器的烧制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体现为在陶器上施釉,被称为均山青瓷,这种青瓷一直延续至今天,成为宜兴另一类精美的工艺品,要对陶器进行施釉就必须提高烧制温度,温度达到了1100摄氏度以上,实际上已经不能叫陶器了,而是具备了瓷器的概念,要求胎质一定要细腻而有硬度,这样的胎质就更加接近了紫砂器的烧制要求。唐代这种青瓷一直走位贡品进贡朝廷,宋以后被五大名窑和景德镇瓷而取代。为了降低烧制成本,青瓷不再施釉,大多烧制日用器随着历史的进程,宜兴的紫砂陶器也就在这种日用瓷中慢慢脱颖而出。虽然已经是紫砂器,但还不是我们今天意义上的紫砂壶。

    宜兴是茶的故乡,出产著名的阳羡白茶和宜兴红茶,紫砂壶的出现是与喝茶密不可分的,是因古人喝茶习惯的改变而出现的。

    宜兴紫砂陶器的兴盛与历史上一位著名的人物是分不开的。就是帮助越王勾践打败吴王的范蠡,他却不愿接受越王的封赏,传说他带着美人西施改名易姓乘一叶小舟飘过太湖来到了阳羡一个叫台山的小村里(今天的宜兴丁山蠡墅村),从此过上了隐居生活。范蠡隐居后与当地居民十分融洽,他发现当地的陶土非常特殊,就帮助当地居民改良烧制技术,制作出非常精美的陶器,为了让陶器走出去进行交易换取生活用品,相传范蠡带领当地百姓挖了一条河道直通太湖,后世的人们把这条河就命名为蠡河,制陶艺人将范蠡尊为陶祖陶圣,今天在丁山边上的湖父镇还有一座陶祖庙,里面供奉的就是范蠡。

    范蠡故事只是传说,范蠡是否真的是制陶高手也无可考证。在宜兴当地遗址和墓葬中出土的陶器表面看与我国大部分地区出土的陶器并无多大区别,然而,不论是从泥料、制作工艺还是烧制温度都与其他地区的陶器有着很大的不同,就连与其最近的浙江地区发现的良渚古陶都是不一样的。 

    紫砂壶开始兴盛是在明清时期。明以前古人喝茶的习惯还是以烹为主,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古人的饮茶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饮茶的器皿也由一般粗糙的手工业品推进为工艺美术的创作。在紫砂艺术上做出颠覆性贡献的是明正德年间的金沙寺僧人和书童供春。

    首先,由于特殊的地理条件,宜兴当地的陶土是一种夹砂粗红陶土,主要成分为含铁量较高的粘土、石英砂、云母; 

    其次,宜兴的古陶制作方式也与其他地区的制作方式是有区别的; 

其三,由于特定的地区,特定的陶土,对烧制的温度有着不同的要求,一般古陶器的烧制温度在600—800摄氏度,而宜兴当地的陶土则要求在1000—1100摄氏度下烧制,属高温硬陶器皿,耐火强,硬度高。 

    在明代以前古人喝茶大多是以煮的方法喝茶,明代中期以后随着古人饮茶习惯的改变,作为饮茶工具的茶壶制作在明中期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器型变小,更具有实用性和观赏性,更多的融入了艺术性和文人气息。茶文化的发展带动了紫砂艺术的发展,这是密不可分的。在明朝正德年间出现的了真正意义上的紫砂壶——供春树瘿壶。从而使得宜兴紫砂沿着特有的道路发展下去,形成了自身独特的艺术形式。自供春之后,逐渐出现了很多制壶名人和大师,他们在紫砂艺术上的成就为紫砂艺术的发展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将紫砂艺术在明清时期推向一个高潮。产生了紫砂名家时大彬、陈鸣远、陈曼生、邵大亨、朱可心、顾景舟等,有四家三大之说,四家:董翰、赵梁、元畅、时朋(时大彬之父);三家:时大彬、陈友泉、李仲芳。当然还有很多有成就的紫砂艺人,形成了紫砂艺术的一个完整的历史链条及脉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