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9日下午14:00,荣宝斋木版水印125周年纪念版发布及推介会在荣宝斋画院如期举行。2021年是荣宝斋木版水印125年周年,特别推出荣宝斋木版水印125周年特别限量纪念版收藏级别作品——史国良的《农家小院》、《春江水暖》、《八福拱门》和李可染的《迎春图》木版水印作品。为隆重庆祝这一重要纪念时间节点,本次特邀艺术家史国良先生、李可染先生之子李庚先生为收藏证书亲笔签名,推广木板水印这一国家级非遗技艺,弘扬优秀中国传统文化,让大师名作走入普通消费者的日常生活。
活动现场嘉宾合影
艺术家史国良
艺术家史国良先生在现场讲述了自己的学画经历,他表示:“那个时候,经济条件不好,骑自行车从五道口到荣宝斋去买纸买颜料。挂在荣宝斋的大师画作特别多,如果可以一次欣赏完这些作品也就不感觉路途辛苦了。”
李可染先生之子李庚先生
李可染先生之子李庚先生在现场回忆了与父亲的点滴生活,以及记忆中李可染先生的创作故事。
聚鲨环球精选副总裁俞在昇
荣宝斋副总经理、荣宝斋画院院长唐辉
嘉宾主持人北京电视台著名主持人春妮
活动现场
本次活动由荣宝斋木版水印工艺坊、聚鲨环球精选主办,荣宝斋科技、离朱艺术承办。本次活动围绕荣宝斋木版水印技艺开展多样化的活动,邀请来自荣宝斋、艺术家及广大艺术爱好者参与。旨在推广荣宝斋木板水印这一国家级非遗技艺,弘扬优秀中国传统文化,让大师名作走入普通消费者的日常生活,感受中国画的魅力。
活动现场
本次到场嘉宾有荣宝斋副总经理、荣宝斋画院院长唐辉,聚鲨环球精选副总裁俞在昇,中国当代国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画院研究员、现任李可染画院执行院长、李可染艺术基金会学术委员,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日本京都造型艺术大学教授、研究员李可染之子李庚,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央美术学院和首都师范大学美术系客座教授史国良,荣宝斋木版水印工艺坊主任、荣宝斋木版水印非遗传承人项目总负责人陈铭,荣宝斋画院院长助理、综办主任、画家樊怡,荣宝斋画院教务处处长、画家陈元霖,嘉宾主持人北京电视台著名主持人春妮,离朱艺术创始人叶征远。
艺术家史国良在现场进行作品赏析
艺术家史国良现场创作
现场创作木版水印作品
荣宝斋简介
2022年荣宝斋成立350周年,暨(2021年)木版水印125周年
荣宝斋始建于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迄今已300余年。1950年公私合营成为国有企业,是我国现存历史最悠久的⺠族文化品牌。收藏了自元代、近现代书画作品近万幅,补足了北京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缺失,被评选为“中国驰名商标”和 “中华老字号”具有中国艺术殿堂的美誉。
曾先后接待过丹麦女王玛格丽特及亲王,印度总理拉吉夫甘地,前越南民主共和国主席胡志明,韩国总统,前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委员长崔庸健,前新加坡总理李光耀,前美国总统老布什的夫人,前日本首相大平正芳、竹下登、中曾根康弘、宫泽喜一、海部俊树、麻生太郎,前柬埔寨首相宾努,前法国社会党总书记、后来成为法国总统的密特朗,前以色列总统佩雷斯,奥地利总理许塞尔,爱尔兰总统玛丽麦卡利斯等国际友人,为弘扬民族文化、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享誉世界的民族品牌。
荣宝斋“木版水印技艺”和“装裱修复技艺”相继被国务院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荣宝斋木版水印画作被誉为“下真迹一等”,即“与真迹几乎一模一样”。最著名的要数五代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由荣宝斋1959年筹划、1979年完成,制作历时8年,雕刻木版1667块,套印6000多次,使用了与原画完全相同的材料和珍贵颜料,标志雕版印刷术发展到了巅峰。因此,木板水印有“下真迹一等”的美誉。
木版水印作品常被国家选为国礼,赠送给外国元首(如周总理、陈老总将木版水印赠送缅甸总理吴努等),到荣宝斋来参观的贵宾,无不以看到木版水印的制作流程和书画复制品为荣幸;常有贵宾翘起大拇指夸赞说:“荣宝斋、木版水印,很了不起!”
荣宝斋木版水印主要有三方面特点:第一,复制技艺逼真,再现原作艺术水准。第二,复制材料与原作相同,收藏保存历时久远。第三,尺寸大小不限,充分展现艺术作品原貌。木版水印最珍贵之处在于:它能够最大限度地复制原作,忠实于原作,复制水平之高,有时到了无法分辨原作与复制品的程度,成为“下真迹一等”的艺术瑰宝。木版水印能达到这样的艺术高度,奥秘就在它的三道工序上,即勾苗、雕刻、复印。
第一道工序是勾描。
木版水印的勾描工序由画师完成,首先要“分色”,将赛璐璐版(即透明薄胶版)铺在原作上,然后将画稿上的色调分颜色划分为若干套版,一个颜色一个套版(如《簪花仕女图卷》就达到一千多套),照着勾描,再用极薄的燕皮纸覆在勾描好的赛璐璐版上,再描。勾描是木版水印的基础,关系到作品的格调和雕版能否完好无损地传达作品神韵。因此完成之后,需要反复检查笔触、神韵,力求同原作无出入。
第二道工序是刻版
刻版这道工序是“运用之妙,存乎刀尖”,把勾在燕皮纸上的画样黏在木版上,进行雕刻,刀法应用,纹理雕琢,都要心无旁骛。艺人们除了根据墨线雕刻,熟悉雕版纹路之外,还要参考原作,细心领会原作精神和笔法,才能惟妙惟肖地原作上的山水人物还原到木版上。
最后一道工序是印刷
印刷前要准备与原作基本相同的纸、墨和颜色,根据原作的用料和神韵,依次逐版套印成画。整个印刷过程极其复杂,往往要通过印刷几十套甚至几百套版才能完成一幅作品。在印刷过程中,每个印刷技师的技术能力、经验和素养对印刷成品都有影响。
荣宝斋的匠人精神
肖刚——1978年进入荣宝斋,不久便被送进故宫学习,光是临摹历代名家真迹,就花了足足5年。
路民——以刀代笔进行雕刻,通过改变走向和力度,将原作线条的转折、顿挫反映出来。刻不同的画面,就把刀刃磨成不同的弧度,而且必须雕刻者本人根据需求现磨。”路民就连刻刀、刀把都是自制,方便持握,已经使用了5年之久。
赵慧萍——学徒生涯从印信纸开始,刷子、耙子等工具都是自制,然后学习研墨、调色。从单色信纸、套色信纸、小画片、小幅工笔画直到两尺左右的齐白石的《虾》,她训练了将近10年。
崇德福17岁就来到荣宝斋工作,著名的《清明上河图》就是由他主刀刻版,和另两位师傅刻了整整五年才完成。崇德福在刻版岗位上已经干了40多年。
木版水印技艺只所以深受国内外友人喜欢,是因为生产周期长、产量少、成本高,而且只用于复制少量名家精品之作。